青少年心理測試
發布時間:2022-10-27 18:41:28 瀏覽量:
我們使用1~10的評量問句來評估來訪者現在具體的危機在幾分。
我們讓抽象的訊息變得模糊,例如來訪者說“我挺不想活的了,我覺得人生好灰暗。”“人生好灰暗”就是一個模糊而抽象的訊息,我們使用1~10這樣的評量問句來讓它變得具體,讓抽象的東西能夠化為比較具體的內容。
我們問,“這樣的念頭如果很強烈是10分,想傷害自己的念頭很微弱,甚至沒有可能在0分,不知道在0~10之間你能不能告訴老師你現在的分數大概坐落在幾分呢?”
1~10的評量,可以讓你很快速、具體地知道你的來訪者的危機的高低,這是很重要的危機評估的問題。
當我們用1~10來衡量的時候,我們的目的是要讓來訪者調整、梳理、改變,所以假設他說現在來到6分的念頭,這么強烈了,我們肯定是想要幫助他往下降、緩和的。
當我們看到目標是緩和問題,問題是他很想要傷害自己,覺得很沮喪,我們可以這樣問他“我知道前幾天你非常沮喪”,當來訪者告訴你說,“對!簡直就在谷底”的時候,我們問他你現在在幾分?假設他沒有在很高分,說了三分,我們就問他,“不知道你做了什么事或發生了什么事,讓你可以從谷底稍微回升爬升到了三分呢?”
所以當我們在使用量詞問句的時候,一來我們評估了強弱度,還有不要忘記問頻率,負面的念頭不知道有多長時間出現,10分是很長出現,一分是一點都沒有想到,不知道1~10大概這兩三天、在這個禮拜里頭有多長出現過。
所以我們不只在量強度也量頻率,這樣你可以用1~10這樣的問句來做具體化,來做一個危機的評估。
剛剛我們說怎樣可以從零分移動到三分,或許促使我們的來訪者往前移動,希望他能夠展開一些希望。如果你的來訪者當時回答你,他現在在很低分,我通常就會說,“真的,這一定是你最低谷的時候,不過換個角度說事情就不會再更糟了,對嗎?”
協助你的來訪者可以轉一個念頭,可以重新建構,可以重新換個框架看他現在的處境。當我的來訪者告訴我,她現在分數高了一點了,我就真誠地問她說,“你怎么能夠在這么辛苦的狀況下,從這個分數移動到這個分數?你鐵定是做了不少的努力的。”
所以我們大家來看,接下來我們用量尺上的問句,我們問他“這個分數跟分數有什么不同?”這個叫做差異的問句,我們把目標彰顯出來,“如果10分是回到像你初中上課的時候的開心跟快樂,0分表示現在在你的高中的學校感覺到孤單沒有辦法。如果回到10分在初中跟同學相處得愉快,那是你想要的。你可以告訴我你現在在幾分嗎?”
我也還可以再問來訪者,當然能夠到10分是最理想的,你想想這學期如果我們還沒有辦法一下子到10分,你覺得至少先到幾分是我們可以努力試試看的?
當來訪者回答我一個分數,例如我有一個學生告訴我說他之前在0分,現在在3分了,我說“好像有進步了一點點了是嗎?”跟你的來訪者確認。
接下來我就問我這個學生說,“你告訴我3分跟2分的你上起學來有什么不同呢?”
當來訪者告訴我0分的他就很厭學,不想去學校,但3分的他能夠早上起來想一想,最后把功課寫了之后去學校,覺得比較能夠面對老師。
當一個來訪者能夠回答我0分跟到3分,我就問他這兩個分數的差異是什么?來訪者能夠去看到這個差異,比較能夠去說出差異他就比較能夠再做到差異,比較能夠去做到這個行為。
所以當我們用兩次的分數的時候,我們可以來問當事人,“告訴老師,如果明天、下個禮拜、下個月、半年后你跟你的同學的關系要更好一些些的話,假設要從3分進步到4分或5分,你覺得要發生哪些事情呢?
回想看看在初中的時候,你怎么能夠跟同學有比較好的分數呢?那個時候你做了什么?是現在你可能沒有做的?”
當我們用1~10這樣的量尺工具來問你的來訪者的時候,你就能夠把目標看看是要往上加一,還是往下減一,帶領著你的來訪者移動一下。
接下來我們來看下一張簡報,我想跟大家分享自殺、自我傷害是一個非常負面、非常棘手的問題,所以有時候家長跟老師、咨詢師遇到了,難免都會覺得有壓力。
當我們做完評估,剛剛評估了來訪者傷害自己的可能性,真的有可能這樣做的可行性有多高,超過幾分了,他真的可能會這樣做,當你評估完了之后,接下來你就要記得在你結束談話之前,把來訪者的念頭帶往正向的方式去做引導。
接下來我提供一些我比較常用的句子給大家參考,我會這樣問我的當事人、來訪者,我會說,“請你跟我說說,我知道你這個禮拜情緒挺抑郁的,你能不能告訴老師這個禮拜里你自殺的想法哪一天最微弱?哪一天哪個時段這個念頭最少呢?”
還有有時候會這樣問,“我知道這幾天你真的也情緒挺低落的,過的不太好,過的挺差的,你能不能告訴我有沒有哪一天稍微你過得比較平順一點?有沒有哪一天你覺得你稍微做了一點點有趣的事情?或者發生了對你來說平順一點的事,有嗎?”
帶著來訪者去想,她的抑郁之外的時刻,可能也有一些些短暫的時刻是平順的、是有趣的,這樣的話可能可以讓個案再往上升一下。
第三個我們來看一下問句,“到目前為止是什么讓你沒有真的傷害你自己呢?你一定有做了一些什么努力。”
問句的目的,也是想要讓他轉正念,“是什么讓你沒有真的結束自己?因為一定有對你來說很重要的人事物,一定有你做了很多努力的。”
當我們能夠看見來訪者生命中重要的人事物,當我們看見他的努力的時候,這個人的力量就會被我們提升起來。
我們的第4個問句,“假設我有一個1~10的一把量尺,1分代表自殺的念頭非常強烈,10分代表完全沒有自殺的念頭,不知道你現在感覺在幾分?”
當我的來訪者給我一個分數的時候,我就來做轉正向,我把它稱之為“上升問句”。
“如果要提升一兩分的話,你會做些什么?做些什么會讓你更沒有想到要傷害自己?做些什么會讓你心情更愉快、更順利一點點?這個禮拜有沒有也做了一些什么有幫助于你面對糟糕的狀況的?”
有時候我問我的來訪者說他有多抑郁,我的來訪者會告訴我說,“很高,7分”。
有時候我評估了問他,我的來訪者也告訴我說有七八成他多么想不開,我通常都會再做一個轉正向的問句,我說“是有七八成想不開,這一定也挺難受的,告訴老師還有兩三成的希望是什么?”
問10分當中7分以外的兩三分,這就是我們做咨詢工作,想要帶動青少年往正向的念頭一動,我們希望能夠讓它重新建構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