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父母的深愛“不領情”,是孩子的錯嗎?
發布時間:2022-11-11 20:39:00 瀏覽量:
對父母的深愛“不領情”,是孩子的錯嗎?
在剛才的曼陀羅的體驗當中,我產生了一些特別深刻的感想。
首先,在畫這7個圓的時候,我覺得非常的困難。
我當時出現的第一個感覺是,如果我內心當中懷著的是對孩子的期待,我發現期待非常難以表達,他和我心目中的期待是完全不一樣的,我心目中的7個圓的形狀非常規則,非常對稱,非常美。可是當我不借助任何工具徒手畫的時候,我畫了5張失敗的作品,最后的一篇仍然非常不規則,亂七八糟。
我們對孩子抱有期待,但是我們內心當中的期待和孩子最后呈現出來的樣子往往會出現很大的偏差,或者是,我們最終往往要改變自己最初的期待。這究竟是因為什么?
我想把這樣的思考,結合我今天的內容一起帶給大家。
深愛著的父母和“不領情”的孩子
我是一名兒童心理咨詢師,我從事兒童心理咨詢以及家庭教育工作有9年時間了,我自己有兩個孩子。從從事心理學工作的第一天起,我就懷著一個夢想。這個夢想和劉一格老師的生命的主題不謀而合。
我覺得,孩子是可愛的小精靈。在他剛出生的時候,他的內心是一張白紙,什么都沒有,那么我們究竟要在他的人生當中刻畫下什么樣的生命的經歷,期待他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
華生曾說,給我一打嬰兒,我可以將他們培養成律師、醫生、小偷。我在孩子很小的時候產生了這樣的思考:我要像華生說的這樣賦予他人生,還是要看到孩子生命的內核,內心的種子,然后提供適合的陽光、空氣的濕度、土壤水分等外在條件,讓這顆種子生長發芽?
當孩子出生的時候,我發現,也許家長需要隨著孩子的成長調整期待,最終實現家長和孩子共同成長的目標。
家長們都很愛自己的孩子,不同的家長有著不同的表達方式。
一些家長會采取一些比較有儀式感的方式,在放學接到孩子的時候給孩子一個擁抱,告訴他媽媽在想你,臨睡前和孩子討論三個話題:今天最開心的事是什么,今天有沒有發生難過的事,對明天有怎樣的計劃和想法;有些家長會盡量抽出時間陪伴孩子;還有些家長會定期給孩子報心理方面的培訓班,參加針對青少年的工坊或體驗活動。
前幾天一位家長和我講了一下孩子的情況,給我帶來了很大的感觸。這個孩子在曾經非常陽光,既長相出眾,又品學兼優,以非常優異的成績考入重點學校,屬于“別人家的孩子”,是“學霸”真正的樣子。
但是,在進入重點學校以后不久,孩子出現了很大的轉變。比如,以前非常聽話,無論父母說什么都會非常配合,很愿意去做父母安排的事。但是現在,開始強烈抗拒父母,基本上完全不愿意和父母處在一個空間里,只要回到家就會把自己的房門上鎖,阻止爸爸媽媽進入。
除了沖突和物理空間上的隔離以外,孩子還對于曾經最喜歡的學習產生了很大的困惑。現在不知道學習的意義到底是什么,也不知道為什么要進入這么好的學校。新學期進行到一半成績下滑,開始沉迷于游戲,不想寫作業,不想上學。
當家長和我談論到這些內容的時候,用了三個疑問句:我們到底做錯了什么?我們對孩子這么好,Ta為什么要用這樣的態度對待我們?我們接下來該怎么辦?
實際上家長和我描述孩子的過程當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家長對孩子的愛幾乎到了掏心掏肺的程度。孩子從小到大,都是由父母親自照顧生活起居、陪伴、輔導作業、選擇興趣班、選擇學校、設定目標和規劃等等。
父母為孩子操盡了心費盡了力,孩子在前期也是非常優秀的,可是不知道為什么,升入重點學校后,情況和父母的期待背道而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