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自閉癥的孩子所期待的自己
發布時間:2022-11-11 20:36:31 瀏覽量:
這就是我要說的第二條成長線——成為自閉癥的孩子所期待的自己。
首先,每一個自閉癥的孩子都有自我。我接觸過一個自閉癥的孩子,他的功能性比較高,智商比較高,自閉程度也比較輕,他有著很強的對于環境保護的意識。他想要把自己對于環境的愛傳遞給每一個人,但是他對環境保護的執著和表現出的行為,會讓周圍人不了解。比方說他看到了別人扔的垃圾以后,不管垃圾是什么,他一定要動手把垃圾撿到垃圾桶里。后來媽媽發現他的手被感染,非常心疼。
他表現出的執著會讓媽媽感覺到,環境保護雖然是一件好事,對他而言卻是固著的,刻板的,病理性的。所以媽媽就會很擔心,從而拼命的想阻止他。環境保護意識需要社會能夠接納的行為來支撐,但是這些孩子很顯然是做不到的。
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一面,我們希望他的獨特能夠跟社會很好的融合,成為一體,但是這一點實現起來非常艱難。所以我在這里想強調的一點是,幫助自閉癥的孩子要在保留他自己的獨特性的基礎上對行為做出調整。當他去撿垃圾,在馬路上攔截闖紅燈的行人,可能在外人看來非常奇特的時候,他仍然在彰顯自己的獨特,堅持自我。我們的希望是融合,讓他能夠有同社會一體的行為表現。
擺在了我們一般人群面前的其實是獨特性、安全性和發展問題。我們該怎樣看待他的自我和獨特?在獨特的基礎之上,該如何賦予他安全和發展?這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
相比改變,更要接納
這種接納與改變于我們而言到底是什么?
我發現,很多的家長和教育者在教會孩子說某句話時,會特別的興奮。他們從孩子的改變中獲得了滿足感,卻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感受。當教會一個自閉癥的孩子機械地模仿“媽媽我喜歡你,媽媽我愛你”這樣的句子時,媽媽會非常的激動,其他人也會非常的激動,但是孩子是否真正懂得“媽媽我愛你,媽媽我喜歡你”的含義?他可能只是在鸚鵡學舌。在這種狀態下做出的類似改變,對于我們,對于孩子來講意義何在?
現在不管從醫療,心理學,還是從教育學或社會上,將自閉癥孩子改變成一般的孩子幾乎是不可能的。我們期待著在未來的某一天可以實現這種改變,但就目前看來難度還是非常大的。
在難以做到改變的情況下,讓自閉癥孩子鸚鵡學舌,跟著正常人的步調走,會讓他非常難受,非常憤怒,甚至由自閉轉變為出現破壞性的情緒表達。我們將孩子逼成這樣,對于孩子對于我們到底有何意義?
現如今,自閉癥群體確實是特殊的存在,所以我們要接納。當孩子的安全受到威脅,社會生存受到威脅,不得已必須要做出改變的時候,我們才要讓他改變。所以,接納比改變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