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的利己主義從何而來?
發布時間:2022-11-11 20:43:33 瀏覽量:
孩子的利己主義從何而來?
一個孩子從出生,到一兩歲,再到三歲前的階段,往往會受到家人的過度照顧。大家應該會在此刻聯想到一些畫面。
有一些孩子在6歲,上一年級的時候,在家里仍需要被喂飯。并不是這個孩子主動要求家人喂飯自己才會吃,而是家人覺得,如果自己不給孩子喂飯,他可能就吃不飽。普通孩子大約在一歲的時候就已經可以自己吃飯了,如果家長可以從一歲的時候放手讓孩子自己吃,他可能在兩歲到三歲時就可以自己做得很好。然而家長在孩子6歲的時候仍然在代勞。
還有很多孩子沒有干過家務活,到初中時還不會自己洗襪子,吃飯時也不會幫忙擺飯桌,端盤子,收拾碗筷,而是理所應當地躺在那里。
電視劇《小舍得》里的歡歡上五年級,每天早上要爸爸媽媽喊他起床。對于這一點我感到非常詫異。我覺得,從孩子上一年級的時候,家長就要培養他聽到鬧鐘響就自己起床的能力。
現實生活當中也有很多初中的孩子,爸爸媽媽每天早上要叫他起床,而有的媽媽很心疼孩子,覺得孩子課業很重,用各種方法擠時間,讓孩子多睡10分鐘再去叫醒。于是,孩子被叫醒后只需要清醒一下就出發去上學,什么都不用準備,因為一切都由媽媽準備好了。
我曾問過很多的孩子:你在家里會做什么事情嗎,會不會幫媽媽做家務?孩子說不會,我在家里什么都不用干,因為我媽媽說了,我只要學習就可以了。
當一個孩子從小被家人過度照顧,只用學習不用干活,孩子就會慢慢養成一切以自我為中心,一切從自我出發的自我中心觀念。孩子自我中心可能會發展出不同程度的自戀模式,使孩子無法走出自我的世界,和他人自由自在地相處,產生的更多被動性,比如等待他人的關照等。
這樣的情況在很多成年人身上也是常見的。自我中心的人往往難以換位思考,站在不同的立場考慮問題。在工作當中,對于社交會采取較為被動的態度。當他在和老板說話的時候,他可能會覺得老板在針對自己,給自己穿小鞋。
利己主義真的能“利己”嗎?
利己主義會給孩子的身心狀態以及未來發展造成很大的阻礙。利己的孩子,在比較極端的情況下,會走向兩個方向:激進和退避。
如果孩子的能力比較好,進取心很強,他會追逐優異:追求最好的成績、很好的工作表現、最高的薪水或權利,給自己定非常高的目標。
有一些學生,平時經常考第一名,在他某次考到第二名第三名時就會很崩潰。對他而言,自己是學霸,考第二名代表著退步,而他不能接受自己退步,因為第二名的自己可能不再被別人喜歡。
除此以外還有一些工作能力非常強的成年人。他們一直是職場中的精英、佼佼者,發展非常迅猛。當他們在職業生涯中進入瓶頸期時,就會非常的焦慮,不能接受自己當下止步不前的狀況,也不能接受自己退步。所以這些人就會像高速行駛的列車或是快速旋轉的馬達,一直向前沖,一直向前跑,不肯停歇。
在我們身邊有很多這樣的人,雖然他的工作能力很強,職位比較高,收入也比較高,但是他們生活幸福感很低。因為他們不能停下來,不能過休閑狀態的生活。他們無法接受自己上午睡到很晚,懶散地躺在床上聽音樂,曬太陽。他會覺得自己在虛度光陰,沒有做任何有意義的事情,會非常的焦慮。
長期處于這種高壓高焦慮的狀態,會對一個人的身心狀態造成很大的影響。
一些進取心比較弱的孩子的情況就會相反。當他發現自己學習成績上不去,能力也不強的時候,會選擇逃離現實世界,進入虛擬世界。擅長玩游戲的孩子會在游戲世界里名列前茅的,這種勝利感會讓他們成癮,形成惡性循環。孩子在虛擬世界得到越高成就,就會越不愿意回到現實去接受挫敗感。
當孩子認為,家長覺得自己學習不夠好,還要努力;自己的表現不能滿足老師的期待,老師可能會失望,同學也不大愿意和自己玩,大家都喜歡和學習好的同學在一起時,孩子會發現自己難以適應,進而出現社會退出的行為,休學居家。
曾經有一個媽媽給我打電話告訴我,她的孩子原本是一個品學兼優的孩子,在升入高三的時候突然提出輟學。媽媽建議孩子在家休息一段時間再回到學校,但孩子堅決要輟學在家,哪怕未來每天吃饅頭也絕對不再出門。這個案例里的孩子非常可惜,也令人痛心。
但是,如果孩子沒有機會從學校中退出,從社會中退出,就有可能抑郁或患上其他嚴重的心理疾病。
患上心理疾病也是一種退出。因為,當一個孩子患上抑郁癥后,就不需要再去承擔許多責任,包括自己的學習責任、社會責任,因為大家普遍對于得抑郁癥的孩子比較寬容,會讓孩子先治病。因為要求一個得病的孩子承擔責任往往會讓人良心不安。
所以,這樣的孩子可能會“躺平”,沒有什么欲望。我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朝著這樣的方向去發展,所以,我們在孩子小的時候,不能過度照顧。
過度照顧對于孩子而言,是一種過度的滿足,同樣是一種創傷,會對孩子的安全感形成很大的影響。在小的時候孩子的安全感不足,隨著他一步一步長大,他的能力也沒能得到鍛煉,甚至被削弱,會導致他的心理、人格以及發展出現問題。
“厭惡感”從何而來?
現如今,厭學的孩子也很多。我們說如果對“厭惡”進行分級,厭學處在較低的程度,程度更深的還有厭玩,不愿意玩耍;厭人,患上不同程度的社交障礙;然后會厭動物,最后是厭世,厭惡世界。這里的厭世不一定是非常極端的,出現自殺觀念等的程度。
很多初中生都會開始探尋自己學習的意義,或是人生的意義。自己這輩子到底為什么而活著?他們需要一個解釋。
大多數70、80后的人在小的時候,家長給予的解釋就是“你得好好學習,將來找個好工作,拿高收入”。那個時候的孩子普遍是接受的,因為大多數的70、80后在年紀小的時候,家里條件都是都是很清貧的,自己的人生目標中往往會出現“我要改變我的命運,脫離現狀,所以要好好學習”的字句。
但是現在的孩子,家庭的經濟狀況普遍較好,甚至有一些孩子的條件非常優越,在物質上什么都不缺。此時孩子就會產生疑問:我不需要掙那么多錢,我們家已經這么有錢了,所以我學習是為了什么?
當他們在這個問題上產生了很多困擾,家長又無法給予他們解釋的時候,他們就可能會厭惡很多的東西,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意義的答案。
所以,家長需要了解自己的孩子。家長需要了解他現在屬于養育過程中的哪個階段,出現了什么狀況。他是一個熱心的、愿意溝通和分享、有愛心和意義感的人,還是不領父母的情的、出現利己思維和行為的人,還是已經出現了討厭寫作業、討厭上課學習、討厭學校等厭學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