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教育避免悲劇,不得不反思的“教育目的”!
發布時間:2022-11-14 16:32:13 瀏覽量:
避免悲劇,不得不反思的“教育目的”!
新聞報道過一個令人震驚的事件,一群在美國留學的中國學生因為虐待同學,違反了美國法律,其中成年的留學生被判了終身監禁,而部分家長到了美國后因為賄賂警察被拘捕。
在此事件中,很多人把焦點聚集在美國的法律比中國嚴苛上,但法律是我們社會的底線,在此之上還有規章制度、鄉規民約和道德的約束。如果我們只試圖使法律變得更加嚴苛來規范乃至提升個人的素質,而忽略了這些法律之上的東西,顯然是于事無補的。
作為一名教師,延伸來看這個問題,在法律之上,這些留學的孩子到底是出了什么問題呢?
在這個事件中可以注意到一個細節,這些孩子們在法庭之上與法官的交流要通過翻譯,他們在美國學習了三四年,卻連英語的日常對話都存在問題,推測他們在國內就不學習,而他們的家長將這個問題寄托于美國,希望美國的教育可以改變他們。但是很顯然他們的問題在美國并沒能得到解決,我們不禁要問,這些無法解決的教育問題究竟在哪?
鑒于上述事件信息較少,若下結論恐較片面,以下將講述一個真實的案例。
在初二的物理的課堂上,有一天老師在黑板上寫字的時候覺得氛圍有些不對,回過頭發現果然全班同學都不在看黑板,他們都在看天花板上的一個光斑。順著光斑看見一個孩子在從窗簾縫隙漏進來的陽光里晃動手表,老師看了他一眼,光斑迅速消失了。
因不想打擾教學進度,老師沒有停下處理這件事。過了一會,同樣的事情再一次發生,于是老師邊講課邊走到那個同學的身邊,向他伸出手,那個同學摘下手表放在了老師的手上。兩個人沒有任何語言的交流,只有眼神和動作,老師又邊講課邊退回講臺,把手表放在了講臺上,在此期間對課堂的教學秩序沒有任何影響。
一般情況下,如果只是小插曲,這位老師會在下課后把東西放在講臺上就離開,但這個同學兩次犯同樣的錯誤,對課堂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不能把這件事就這樣放過去。為了不占用學生短暫的課間休息時間,這位老師將手表帶走,想用其他時間來處理此事,正常情況下,這個學生之后會去找老師,然后交流解決這個問題。
但是沒到中午,晃表的學生的家長就一起去找老師,老師很奇怪,并沒有請家長,他們是怎么知道的?原來是學生打電話給家長,說他犯事了,還犯了個大事,讓家長必須來、馬上來,還要一起來。
得知情況這位老師覺得非常感動,請家長坐下倒水后,向他們講述了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然后老師說,他們能來說明了他們對孩子十分重視。孩子能夠告訴他們,說明孩子有底線和是非觀,這樣的孩子一定不會差。并且有這樣重視孩子品行的父母,孩子更加不會差。
但是這件事畢竟是孩子自己的問題,必須他親自面對解決,孩子才能成長,孩子每一次出現問題和解決問題,都是孩子成長的機會,而不是老師批評家長的機會。因此家長不能將表帶走,家長也十分理解和配合,表示一定會關注孩子的品行。
中午的時候,學生自己去找老師,問他為什么要給家長打電話。他回答說是覺得自己犯了件大事,一定要重視,于是就叫來家長。我跟他講,他的父母能來,說明父母很重視他的品行,他有這樣的父母應該感到驕傲,并且對他的發展會有幫助。
在平時,這個學生的家長一定教給了孩子一些成績以外的事情,只要父母有明確的是非觀,孩子就會有自己的底線。因此,做為家長要關注孩子的品行和道德的發展尤其重要。
另外還有一個例子,一個叫郭蘅的女孩,二十八歲的時候就已經游歷三十五個國家,大學畢業在華爾街知名投行工作了三年,后考入麻省理工學院深造,并在讀書期間成立自己的公司。如果她是你的孩子,你會有何感想?你一定會覺得很欣慰,覺得自己的教育很成功。但是這個孩子2015年在自己的浴室里自殺身亡。
我們會不禁為這個女孩感到惋惜,精心培養二十八年卻以自殺結束了生命。在解讀這件事的時候發現了她的微博寫道:
(我的同學)不光學業和工作的專業程度讓我無法勝出,而且他們很會說話和做人……我終于發現,想要改變世界有多么困難。自古以來勝者為王敗者為寇,我是否能夠跟這些人競爭?跟麻省理工學院的學生比,我唯一的優勢就是中文。
可能有些人對美國的教育有一個錯誤的認識,覺得他們從來不用努力學習。但并不是只有中國的學生才這么辛苦,為了上更好的學校和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他們同樣很努力。
從郭蘅的微博可以看到,她的信念是這樣解讀世界的:如果我不能超越別人,我的人生就失去了意義。這不禁讓人想起電視里的一句話,“要活的有意義,要讓生活有意義,要做有意義的事?!边@也是老師經常和學生們說的,然而也正是這樣的信念,讓郭蘅精彩的人生就此“死機”。我們要反自思我們的教育,究竟要怎樣教育我們的孩子?
從郭蘅的事件可以看到一個人擁有什么樣的三觀多么重要,是一個人信念的根源。所以我們要重提三觀(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因為這會影響一個人的行為,那么我們要如何引導學生找到自己的人生意義,創作自己的幸福生活呢?
作為教師,我們要對教育目的有一個反思,中國的教育目的強調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但在操作的時候不太容易。因此借鑒英國教育家赫伯特·斯賓羅提出的“為完美生活做準備”的教育目的,它還包括怎樣對到自己的身體,怎樣培養心智,怎樣對待他人,怎樣做一個好公民,怎樣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增進人類幸福等方面,也就是說,要讓學生意識到生活中不僅有自己,還有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