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陰霾,享受青春|青少年憂郁癥
發布時間:2021-1-9 15:16:46 瀏覽量:
安安在初一和初二的成績很好,生活作息也很正常,但自從升上初三之后,睡眠時好時壞,食欲也變差了,常常沒精打彩,提不起勁念書,因此功課越來越退步。尤其一個月以來越來越奇怪,不但下課很少和同學聊天,放學回家就關在房里,也不想吃飯。媽媽很擔心安安的情形,但是一問她怎么了,安安就會發脾氣,甚至有時候會莫名其妙的掉眼淚。
有一天,安安對她最要好的同學說:「我覺得活著好痛苦,媽媽根本不了解我,還一天到晚要求我,我覺得好累。」同學聽了也不知道該怎么安慰她;想再多問一些,安安卻又不說話了。后來同學也沒跟老師報告此事。
一個多禮拜后的一個中午,媽媽接到學校打來的電話,告知安安今天沒去上學,想詢問家長是怎么回事。媽媽急壞了,趕緊通知爸爸及親友到處去找,也到警察局報了案,但就是找不到她的蹤影。直到晚上七點多,安安被警察送回來,原來她跑到家里附近一棟大樓的頂樓,一位住戶看到她坐在矮墻上望著下方的街道,覺得不太對勁而報警處理。
媽媽接受學校輔導老師的建議,帶安安到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求助。安安告訴醫師自己的壓力好大,眼看著聯考快到了,卻越來越沒信心能考上理想的學校,擔心考不好會讓爸媽失望、丟臉,才會想要以自殺尋求解脫。醫師診斷安安罹患了憂郁癥,但媽媽一時之間很難接受。她想知道的是,到底怎樣才算是憂郁癥?更重要的是,治療憂郁癥有哪些有效的方法?
走出陰霾,享受青春:談談青少年的憂郁癥
類似安安的例子事實上并不罕見,據統計,青少年罹患憂郁癥的比例,在青春期前期(13至16歲)約有2%,男女比例差別不大;至青春期后期(17至20歲)則增加到4%,男女比例亦擴大為一比二。甚至有研究指出,約有20%的青少年曾經出現貶低自己的想法,更有高達40%的青少年曾出現明顯的憂郁情緒。
憂郁癥對于青少年有很大的殺傷力,其中最嚴重的就是因憂郁癥而導致的自殺行為。統計數據顯示,近十年來自殺死亡率持續成長,已達十年前的二倍,其中十五歲至二十四歲青少年死亡原因第二名就是「自殺」;而自殺身亡的青少年個案中,高達87 %于生前患有憂郁癥。
除了高比例的自殺企圖及自殺死亡率之外,憂郁癥也會導致青少年在學業、交友、家庭方面的功能下降;如果未接受積極治療,更會影響青少年的身心發展,將來有較高的機率發生下列問題:無法建立親密關系、找不到工作、酒精和藥物濫用、和父母親疏遠,以及罹患相關精神疾病等。因此,我們應該正視青少年憂郁癥對社會的沖擊,并學習如何辨識青少年憂郁癥的征兆與問題行為;如果懷疑自己或親友的孩子可能罹患憂郁癥,更應該采取積極的態度尋求協助。
青少年憂郁癥的特征
青少年可能還不習慣對別人描述他們的情緒及感受,但他們會用行為表達情緒。因此,某些憂郁癥的癥狀容易被誤認為是發脾氣或反叛行為,而其實這正是青少年憂郁癥的特征。
常見的青少年憂郁癥特征,可分為下列幾方面來觀察及辨識:
一、生活作息方面:飲食習慣突然改變(食欲突然變差或食量突然變大)、體重突然改變(減輕或增加很多),以及睡眠習慣突然改變(失眠或嗜睡)。
二、生理反應方面:經常抱怨身體不適,例如疲倦、頭痛、胸悶、肌肉酸痛,或腸胃不舒服等。
三、課業表現方面:學業成績下滑,而且常常請假或是開始翹課。
四、人際關系方面:人際關系變差、社交退縮、少與別人溝通、沒有歸屬感,以及與同儕及父母親的沖突明顯增加。
五、活動力及專注力方面:對曾經喜愛的活動失去興趣、整天沒精打彩、容易厭倦、注意力不集中,以及常常猶豫不決,難以做決定。
六、情緒方面:情緒起伏較大,一方面容易煩燥不安、發怒,甚至哭泣,另一方面亦常有內疚、自責或冷漠的感覺。
七、自我概念方面:覺得自己沒有用、不受重視、對未來絕望。
八、讓自己陷于危險的情況:高破壞力、從事冒險行為、經常想到死亡或傷害自己、濫用酒精或藥物。
以上所描述的觀察方向可以做為家長初步判斷的參考。在發現自己或親友的孩子出現上述征兆時,先不要著急或責罵,重要的是趕緊帶孩子到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或專業心理治療機構檢查,在了解孩子的狀況之后,才能擬定最合適的治療計劃。
走出陰霾,享受青春:談談青少年的憂郁癥
青少年憂郁癥的心理治療
目前用來治療青少年憂郁癥的方式,主要可分為「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兩大類。在一般觀念中,藥物是比較迅速方便的治療方式,因此有些人會有這樣的想法:「假如藥物真的可以改善憂郁癥的話,那為何還需要心理治療呢?」但是研究發現,藥物治療雖然是治療較嚴重的憂郁癥或躁郁癥的基礎,但是心理治療也很重要,甚至是對這類疾病不可分割的額外治療性介入。
心理治療是一個過程,在這過程中治療師與個案一起工作,運用方法來澄清個案所遭遇的問題,提供成功或掌控的經驗,促使個案受到鼓舞而恢復自信,重新點燃對于未來的希望,進而協助個案找到更有效的方式來解決自己的問題。
因此,心理治療能否成功的重要關鍵,就是治療師是否能透過關系的建立,提供個案不同于以往的觀點或經驗,讓他相信事情真的可以變好。所以治療師所做的并不只是提供忠告或鼓勵,重要的的是必須幫助個案整理出負面感覺的頭緒、了解這些感覺的來源,以便知道必須在想法和行為方面做何改變,才能讓生活過得更好,并且實際在生活中做出所需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