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的四大心理范式及發展趨勢
發布時間:2022-12-6 17:43:10 瀏覽量:
教育中的四大心理范式及發展趨勢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在一些圖書平臺嘗試過搜索《教育心理學》,如果有,你們會發現,目前能夠搜到的書籍幾乎清一色都是阿德勒所著的版本。究其原因,我認為當下,學習動力和學習潛能的激發變得越來越重要,人本主義在教育心理學中的比重越來越大,四大學習的研究范式也在逐漸朝著人本主義方向變化。
具體來說,在教育心理學研究中,有四個研究范式,分別是行為主義、認知學派、人本主義和建構主義。由于學習是非常復雜的過程,這四種研究范式,可以說很好地解釋了學習的不同方面,教育者從這四個不同方向,得以研究和理解學習的本質。
行為主義解釋了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是如何養成的。它的觀點在于,人的學習是在行為和行為結果之間建立類似條件反射這樣刺激和反饋的關系。隨著時間的推移,今天的行為主義發展到了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階段,它與經典的行為主義的差別在于從直接強化變為替代強化,除此之外還提出了基于自我強化的自我效能感的概念。
自我效能感與自信不同,它不是對結果的預期,而是對能力的預期。自我效能感強的人會認為,雖然現在我不具備某種能力,但在未來我一定有辦法能夠掌握。自我效能感的提出,為行為主義帶來了濃厚的人本主義色彩。
認知學派則解釋了知識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的原理,它的觀點是,學習本身是認知結構的改變。這句話通俗來講,就是學習會使人眼界更開闊、促成已有知識結構和技能結構的改變。比如,孩子從最初只會加減法,到后來學習了乘除法,他的技能結構就發生了變化,出現累加的問題就可以用不同的技巧解決同一個問題,以及更高效地解決這類問題。
隨著腦科學特別是腦成像技術的發展,目前,認知學派正在往認知神經科學方面發展。在技術層面研究腦成像,從人的腦功能角度出發理解認知,這讓認知學派從單純的對知識結構和技能結構的理解,到將人的大腦構想為最重要的發動學習行為和形成知識技能結構的基礎,對人的生物體本質和認知神經基礎展開探索,強調了知識技能習得的人本主義前提。
而建構主義的作用在于給學習方法的建立機制提供了解釋體系和發展方向。維果斯基認為,孩子當前的能力和下一個發展階段之間存在支架,由孩子自行搭建,實現發展,比如這些年興起的社群學習、PBL小組學習等。近一百多年來,崇尚建構主義,認為孩子的學習是自我建構的過程的全球三大學前教育體系的長盛不衰,《窗邊的小豆豆》背后日本的巴學園,以及電影《00后》背后中國的芭學園,都讓我們看到了建構主義中人本之光。
讓我們回到人本主義學派,它無疑給學習動力和潛能的激發提供了思路和方法。阿德勒認為,人有自主性、自我意識,有主觀能動性,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近年來,人本主義學派學者高普尼克的兒童發展著作《園丁與木匠》、《孩子如何學習》等的流行,進一步從兒童的自我意識角度解讀孩子的學習,將人本主義推進到自我意識和天生能力的層面。比如經典的人本主義認為,孩子的學習行為和潛能的激發是主動的,那么高普尼克認為孩子從出生就具備一定的能力,而且擁有學習成長的原動力,這種動力和家長后天賦予的是不同的。
當今,兒童的發展呈現出一個重要趨勢,即原有理論中的時間節點都需要調整。以現在的眼光去看皮亞杰的認知發展階段論,我們會發現,很多時間節點是錯后的。這并不是皮亞杰的疏漏,而是時代引發的勘誤。
當我們有了觀察了解兒童的新的測量工具,曾經的視崖實驗的結果就會發生變化。生理記錄儀的出現,已經幫助研究者更早探測到孩子看到視崖后的生理反應,要比爬行這個指標早3個月探測到嬰兒的深度視覺發展。與此同時,兒童也有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的成長環境。比如這十幾年逐漸普及的嬰兒游泳館,可以讓我們更早看到孩子認知發展的端倪,而不會受限于孩子在地面上的運動技能的發展時間和狀況。
科學技術和孩子成長環境的變化,讓我們意識到過去的認知需要調整,這在人格方面的發展也是如此。埃里克森的人格理論中,同一性的發展階段從12歲左右開始,而現在,四年級左右的孩子基本就可以清楚判斷自己和他人的能力長短板。
兒童道德發展也是這樣。但是,由于家長往往會比較忽略兒童道德的發展,而輕易給孩子能力發展的短板錯貼上一些道德問題的標簽。因為家長對于孩子道德發展的時間線并不是很了解,所以往往會用成年人的道德標準,判斷和理解孩子的行為。
如今的孩子從一出生起就面臨著兩個環境:虛擬的互聯網環境和現實的環境,社會化極其豐富并且充分,因此從人格發展的社會化背景來看,要比上一代更有優勢。今天的孩子通過兒童手表,每天可以結交十幾個新的好友,也可以和十幾個甚至幾十個朋友斷交。這在我們的年代是絕對做不到的。